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粮食作物

黄土高原南北不同的史前农业适应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1-12 23:40:24 人气: 标签:黄土高原粮食作物
导读:黄土高原南北横跨我国北方地区的半湿润与半干旱/干旱地区。该地区的史前农业是以粟黍作植为主的旱作农业。然而,在不同时空及单元下,粟黍作物二者的比例存在着显…

  黄土高原南北横跨我国北方地区的半湿润与半干旱/干旱地区。该地区的史前农业是以粟黍作植为主的旱作农业。然而,在不同时空及单元下,粟黍作物二者的比例存在着显著差异。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史前农业的历史,我们需要开展对不同区域史前农业种植类型的系统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胡耀武教授与尚雪博士合作指导的博士生生膨菲,通过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开展合作,对榆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10处最新发掘的考古遗址或地点出土的大植物遗存进行分类鉴定和AMS-14C测年工作(图一)。同时,在重新量化分析黄土高原南、中和北部15处考古遗址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图一),考察了黄土高原南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晚期先民的作物选择与布局,对该地区旱作农业类型取得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该项研究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The Holocene》。

  1:大古界遗址;2:杨界沙遗址;3:圆疙瘩遗址;4:庙梁遗址;5:上阳洼地点;6:庙畔地点;7:井窑圪梁地点;8:后阳洼地点;9:瓦兹塔地点;10:大阳洼遗址;11:寨峁梁(高升等, 2016);12:木柱柱梁(郭小宁, 2017);13:石峁遗址(尹达, 2015; 高升, 2017); 14:神圪垯梁(郭小宁, 2017);15:南山头遗址(王欣等, 2015);16:下河遗址Ⅱ期(王欣, 2015);17:西山遗址(王欣, 2015);18:陶寺遗址(赵志军和何驽, 2006);19:案板遗址(媛, 2014);20:新街遗址(钟华等, 2015); 21:王家嘴地点(赵志军和徐良高,2004);22:鱼化寨遗址(赵志军等,2017);23:涑水谷地(Song et al., 2017);24:洛阳盆地(张俊娜等,2014);25:伊洛河盆地(Lee et al.,2007);

  该研究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 1800年榆林地区的旱作农业始终是以粟黍两种作物为主,并获得了在仰韶晚期至龙山晚期(3000~1800 B.C.)榆林地区先民以黍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新认识,初步厘清了榆林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脉络。通过对大型聚落石峁遗址已有农作物遗存新的量化分析研究,出该遗址粟占据农业生产的主体,而其他同时期小型遗址持续以黍为主。这暗示石峁先民与邻近小型聚落先民在作物选择中存在明显差异,作物组合呈现出“城乡差异”。

  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比较多处植物遗存记录了黄土高原南北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北部区域相比,南部区域在3500~2500 B.C.以粟作农业为主,存在稻旱混作的生产方式。龙山时期(2500~1800 B.C.),黄土高原南北的旱作作物选择差异依然存在, 而北部区域则仍持续以黍为优势的农业。南北不同地区作植模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史前人类对黄土高原不同纬度水分条件的农业适应策略。(图二, 图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1167)的支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绝美艳妇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