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药科作物

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6-8 1:21:33 人气: 标签:作物学报是sci么
导读:农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应用生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生理及其调控杨文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杨文钰作物遗传育种作质资源研究与创新黄玉碧作物育…

  农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学 应用生物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生理及其调控 杨文钰 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 杨文钰 作物遗传育种作质资源研究与创新 黄玉碧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 黄玉碧数量遗传学在育种中的应用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 草业科学种质资源创新及育种 张新全 草地生态 张新全 动物医学 基础兽医学动物药理与毒理学 预防兽医学动物传染病学 文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动物疫病与生物信息学文 病毒学 林学院森林培育 森林资源培育的理论与技术 园艺学院果树学 果树生物技术 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 农村金融与保险 蒋远胜 动物营养 研究所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猪的营养 水生动物营养周小秋 反刍动物营养 周小秋姓名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玉米所 所长 现从事 专业 作物遗传育 职称教授 电话荣廷昭院士 40 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 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 50 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 余项,对玉米数量 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 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 途径,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 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选育了集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于一体的玉米自交系 20 和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杂交种30余个,累计推广8,000 多万亩,新增玉米30 多亿公斤。此 外,为解决在南方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所面临的饲料短缺矛盾,还培育创制出能提高与近缘属种 远缘杂交结实率的新材料068,进而组配出生长繁茂,抗逆能力强的新型饲草玉米品种,取得 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第一获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2 项、省科技进步一等2 项、二等3 项,作为第二获人获省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各1 项。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 者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Crop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 出版教材、专著6部。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和全国先进工作 者,曾荣获四川首届创新人才和四川第二届科技杰出贡献。 姓名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四川农业大学 校长 现从事 专业 作物遗传育 职称教授 电话 Email .cn 郑有良,男,1959 11月生,四川夹江人。现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校 长,党委副。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977 级学士、作物遗传育种专业1981 级硕士、1988 级博士, 1993 年破格晋升教授,1994 年赴英国Join Innes 中心剑桥实验室作高级访问学者,1996 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首批人选,199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 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0 年以来,主持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其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863)计划 项。作为主持或主研已获科技励6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1 项(排名第三),省级科技进步一等 项(排名第一)、二等1项(排名第四)、三等3 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三、 项排名第四)。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或合作者先后在美国、英国、、荷兰、、俄罗斯、日本、、奥地利、丹麦、意大利、匈牙利、巴西、波兰、韩国等15 国家的《BMCEvolutionary Biology》、《Genome》、《Theor Appl Genet》、《Bioch Biophy Acta》、 《Journal CerealScience》、《Plant Breeding》、《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植物学报》、《遗 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 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81 篇。主持选育小麦新品种4 个,其中国家级审定1 个,已在四川、重庆、云南、 陕西和贵州等省市累计推广1200 余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约4.38 亿元。2000 年以来, 已指导毕业博士生 20 名,其中已有 人晋升教授,7人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 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资助,2 人被评为四川省有 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尤其突出的是,指导毕业的博士中有 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研完成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于2005 年获国家级教学二等(排名第四)。 姓名 杨文钰 性别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四川农业大学 副校长 现从事 专业 作物栽培学 与耕作学 职称 教授 电话 Email wuyu. 博士,副校长,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 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农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物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生长物质协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作物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曾荣获全国星火先进个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和四川省优秀博士后等。长期 从事作物生理、作物栽培的教学、科研和推广。教学上创新,发表教改论文6 篇,主持完 成的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3 项,主研的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一等1 项、国家级教 学二等1 项。主编或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和地区协编教材8 部,其中《作物栽培学(南 方本)》和《农学概论》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先后主持部省级科研项目10 多项, 出版专著4 部,在《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 余篇。主持研究利用赤霉素 培育再生稻两季增产和烯效唑对作物的调控机理,形成了系列化控技术,已推广4500 增粮13.5亿公斤,增加产值14.6 亿元,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1 项、三等4 定1项。针对四川省川中丘陵生态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形成了该生态区农业持续 高效发展的对策和技术体系,推广应用 1500 多万亩,增加产值 亿元,获四川省2000 年科技进步三等。主研完成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 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四川 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主研完成的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的研 究与应用,技术创新性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获四川省 2006 年科技进步一等。主持研究 形成的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现已在四川累计推广 700 多万亩,获社会经济效益 14 亿多元,已成为四川省抗旱减灾、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姓名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四川农业大学 副校长 现从事 专业 动物遗传育 种与繁殖 职称 教授 电话 Email 朱庆,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 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1978 月于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遗传育种专业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 养工作,承担本科《家禽学》和博士研究生《高级动物育种与繁殖学理论》等课程教学, 已指导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 余名,主持和主研获省级教学一等1 项、二等1 项,为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科学》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家禽学》负责人。 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家禽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方向,目前主持和主 研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主要开展家禽遗传育种的基础和应用基础及应用推广 研究,主持和主研培育家禽新品种(品系)4 个,获省科技进步一等1 项、二等1 三等2项,鉴定3 项。发表论文150 余篇,其中SCI 等收录10 余篇,出版教材专著 1988-1990年留学波恩大学,2000 年1-6 月到作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多次赴 欧美等国考察访问。现任世界家禽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 副理事长、四川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姓名 黄玉碧 性别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农学院 院长 现从事 专业 作物遗传育 职称教授 电话 Email 黄玉碧,男,1963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 年博士毕业,1998 年评为教授,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 学会甜玉米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玉 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工作,主编高校教材2 部,合著专著1 部,发表论文50 五”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 余项。目前主持 973 子项目两项、 “863”项目1 项,主持国家转基因专项1 项、参加1 项。先后主研选育出玉米优良自交系近 10 个、川单系列优良杂交种20 余个。获得的励和荣誉有:1994 年被评为四川省青年教 师;1996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1996 年获中国农学会青年;1996 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 特等;1997 年被评为四川省科学技术青年学术带头人;1998 年获四川青年五四章;1998 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 年获四川省 科技进步一等;2002 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2002 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3 年获农业部丰收一等;2004 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2005 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 二等。2007 年获得四川省科技一等、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2008 家技术发明二等。姓名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水稻研究所 现从事 专业 作物遗传育 职称教授 电线 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硕士,此后至1995 年从事水稻遗 传育种研究,1995-1998 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朱立煌研究员的指 导下,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水稻生物学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方向博士,并于 1998 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获2000 年全国100 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0 年破格晋升为四 川农业大学教授,2002 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7 年遴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为现为作物遗传育种和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计划、转基因专项、农业科技基金、跨越计划、 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基金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四川省青年基 金和科技厅重点攻关计划等项目 40 余项。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推广,亚种间重穗 型杂交水稻的超高产育种,水稻重要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育种改良水稻抗病性和品质等 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SCI 等国际检索刊物和国内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上发表100 余篇研究论文,其中SCI 收录10 本。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10 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科技处 副处长 现从事 专业 玉米遗传育 职称教授 电话 Email .cn 李晚忱,男,四川自贡人,1958 月生。1982年元月毕业于四川农学院 农学专业,1985 年在西北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6 年在浙江农业大学获得 博士学位,2002 年在Concordia 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科技 管理处副处长,玉米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家蚕和玉米新品种 选育、数量性状遗传、遗传和转基因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先后主持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亚洲玉米生物技术网、Rockefeller 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参加国家 “973”、“863”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育成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陕蚕三号”、“陕 蚕四号”和家蚕高茧层率基础品种,1995 和1998 年两次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 ,1998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育成玉米新品种“川单18”、“川单20”、“川 单21”、“川单22”、“川单23”、“川单24”、“川单25”、“川单26”、“川单27”和“川 单29”,通过四川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参加完成“玉米新型雄性不育材料的创制、 研究与应用”、和“四川地方种质和美国玉米种质三高自交系21-ES 及18-599、156 研究选育”和“高配合力、大穗、多抗、广适玉米自交系08-641 选育与应用”三 个课题,分别达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分别于2001、2002 和2007 年获四川 省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一等。1999 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 年遴选 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编或参编专著3 部、教材1 部,在国内外发表论 文100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玉米研究所 现从事 专业 作物遗传育 职称教授 电话 Email .cn 潘光堂教授,作物遗传育种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玉米遗传育种学;1989 1990年在法国访问学习,选修玉米生物技术育种;1995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 年被评为省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 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 年遴选为省学术和技术带 头人,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功能研究室西南暨南方地区岗位专家;现任四川农业 大学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处处长。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与玉米遗传育种科学研究工作。作 为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的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农业部“948 计划”、 行业科技项目、教育部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科技部农业基金、CYYMIT 和亚洲开发银 行项目、国家和四川玉米育种攻关、四川玉米生物技术攻关和四川省教育厅重大项目等 20 项。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CropScience》、《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 等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 余篇,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5 部。1990 年以来,共 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励13 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2 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1 一等2项、二等3 项、三等2 项(1991,1993,均为第5 名),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 项)和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丰收计划一等各1项。在玉米遗传育种方法有创 新、研究领域有拓展,玉米种质材料创新,优良自交系培育与突破性杂交种选育、推广等方面 成就突出,为我国西南玉米育种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被选为四川省作物学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品种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 第三、四、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高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姓名 面貌群众 工作部门 及职务 玉米研究所 现从事 专业 作物遗传育 职称副教授 电话 Email .cn; 唐祈林,博士生导师。1995 年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本科教育专业毕业,1998 年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 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2003 年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论文被评为四 川省优秀博士论文;1998.07-1999.12 四川农业大学任助教,2000.01-2004.12 四川农业大学任, 2005.01-2009.12 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1999.08-2000.07 年荷兰万豪农学院留学,2002.06-2003.09 武汉大学 作高访学者。2004 年命名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后备人选”。 教学上承担省级精品课程《生物统计》和细胞遗传学教学工作。 在科学研究方面,目前主要的科研集成方向有:(1)玉米及其野生近缘基因资源的遗传评价、比较 基因组、系统进化研究;(2)玉米育种新材料创制与玉米新品种的选育;(3)甜、糯、高蛋白、对生等特用 玉米及其近缘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4)玉米10 条染色体细胞遗传学标记的开发与利用(GISH, FISH);(5)新型饲草玉米新材料创制与新品种选育;(6)stock6 单倍育种、ig 单倍体、ga-S 发育 系统与无融合生殖(Apomixis)研究;(7)抗涝玉米及其饲草玉米的选育与基础研究;(8)玉米及其野生近缘 远缘杂交和多倍性杂交产生杂种优势的利用与基础研究;(9)玉米 B-染色体、初级三体和染色体附加系 等染色体工程研究。 现主持主研有国家973、国家863 子课题各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四川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1 四川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1项、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1 项、四川省育种攻关-饲草玉米育种与配套高产栽 培技术研究1 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如《crop science》、《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 等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论文被《SCI》、《CAB》、《CSCD》等权威检索机构收录。主持选育省级审定新型饲草 玉米品种2 个,国家审定1 个,省级鉴定一项;主研选育常规玉米品种近10 个。作为研究生导师,指 导硕士毕业生6 人,在读硕士10 人,在读博士4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小麦研究所 副所长 现从事 专业 生物化学与 生物学 职称 研究员 电话 Email .cn 魏育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四川青年 五四章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现任四川农业 大学小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小麦生物学与育种应用研究。 1994 月获得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同年留本校小麦研究所工作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 获农学博士学位,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小麦种质资源生物学研究”被评为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被遴选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受 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会资助。2004 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005 年获第八届 四川省青年科技。2005 12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1996 年11 月至1998 月,在农业部作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进行有关小麦生物学方面合作研究。2003 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东部粮食和油料作物研究中心皇家科学院院士 Baum 博士 实验室与以色列海法大学遗传进化研究所的 Nevo 教授进行有关小麦和大麦属的 进化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支持计划、高等院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四川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科研项 目共17 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1 项(排名第四)、三等2 项(排名第三和第五)。 出版专著2 部;分别在《BMC Genomics》、《BMC Plant Biology》、《Theor Appl Genet》、《中 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10 篇,其中 SCI 收录刊物论文 53 篇,SCI 用138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 项,获植物新品种权3 指导毕业硕士生10名,指导和协助指导在读博士生5 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水稻研究所 现从事 专业 生物化学与 生物学 职称 教授 电话 Email 吴先军,男,1964 年12 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总支副,遗传研究室主任。 1985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1995 年获四川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8 年获四川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1995 年至今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工作,2002 年10 月至2003 月在英国John Innes Centre 作访问研究。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超级稻育种、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农业科技资金、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国家原原种建设、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以及教育部、省教育厅、省科技 厅重点项目 10 余项。在水稻中发现并提出杂种“早代稳定”现象,据此建立的水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获国家 发明专利;育成并通过审定水稻品种20 多个,获国家科技进步2 等2 项,四川省科技进步1等2 等1项;发表论文60余篇;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34 名,博士研究生10 主要研究方向:1、重穗型杂交稻育种。根据周开达院士提出的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目标及技术线,采用常规育种和育种技术,研究西南稻作区重穗型杂交稻材料创制和组合选配的实现途径。2、水稻功能 基因定位及克隆。从自发、诱发产生的突变体中筛选与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基 因克隆和功能分析。3、不同倍性水稻的表观遗传:多倍化是植物进化的重要途径,利用特有的水稻双胚苗 中自然产生的同源倍性系列材料(1n、2n、2n、4n),通过表达芯片、DNA 甲基化和小 RNA 分析,研究不 同倍性水稻的基因表达特征,为阐明栽培稻起源进化和倍性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发表的主要论文: Pei-ZhouXu, Shu Yuan, Yun Li, Hong-Yu Zhang, Xu-Dong Wang, Hong-Hui Lin, Xian-JunWu. Genome-wide high-frequency non-Mendelian loss rice.Genome, 2007, 50(3): 297–302 Jian-DiXu, Quan-Fang Zhang, Tao Zhang, Hong-Yu Zhang, Pei-Zhou Xu, Xu-Dong Wang Xian-JunWu.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genetic analysis brittlemutant rice.Journal IntegrativePlant Biology, 2008, 50(3):319-328 ZhangHY, Peng LiPC, Deng QM, Xu PZ, Li WangXD, Wu XJ. microarrayanalysis geneexpression diploidsderived from twin-seedling rice. Sci China Ser C-Life Sci, 2008, 51(6): 503–512 王秀红,史向远,吴先军。水稻不同外植体培养效果及其相关性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5,19(2):187-189 RT-PCR方法对双胚苗水稻中单倍体和 对应二倍体的芯片数据的器官性分析。自然科学进展,2008,18(8):946-950 彭海,张静,吴先军。植物基因表达中的倍性效应: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8,38(1):1-7 DNA胞嘧啶甲基化在单倍体和对应二倍 体间的差异。科学通报,2006,51(13)1529-1535 张红宇,吴先军,唐克轩,汪旭东,孙小芬,周开达。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导入水稻及其表达的初步研 究。遗传学报,2003,30(11):1013-1019 姓名 面貌群众 工作部门 及职务 小麦研究所 现从事 专业 作物遗传育 职称研究员 电话 Email 颜泽洪,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 1995 1998年获得四川农业大 学农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 年起在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工作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2001 年获得博士学位;1999 月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2005 月在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04年被确定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6 年被遴选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 备人选,2006 年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6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计划,2007 年获得中国农学会第十届青年科技,2008 年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十佳青年 教师。 博、硕士研究生招收专业为生物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物学。指导 生物化学与生物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1 人,指导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生物化学与 生物学、植物资源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10 人,其中4 人已毕业获得学位。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四川省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 项。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技厅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6 项。研究课题为利用生物学手段从小麦近缘野生物 种中发掘和利用新型种子贮藏蛋白基因改良小麦加工品质以及小麦耐逆遗传育种研究和 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山羊草高量麦谷蛋白基因的克隆》被评为2004 年全国优 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四川省优秀学位论文特别。作为第六主研完成的研究《麦类 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获2006 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作为主研人员选育小麦品种 农16号(排名第6)、良麦2 号(排名第3)、良麦3 号(排名第6)和良麦4 号(排名第6)。 已在《Theor Appl Genetic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Genetica》、《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80 余篇,其中SCI 收录42 有28篇被引用。 姓名 面貌民盟盟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农学院 系主任 现从事 专业 作物栽培与 耕作学 职称 教授 电话 Email 袁继超,男,汉族,重庆江津人,1963 月生,民盟盟员,扬州大学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 川创新团队玉米岗位专家,四川省“天府英才”工程马铃良种繁育国家级专家培养对象,四 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系主任。 袁继超同志自 1984 年农学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 作,承担了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共6 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硕士生32 名,博士生1 后主持或主研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水稻品质生态、玉米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 马铃薯栽培生理与技术、植物化学调控、耕作改制及区域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成绩突 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及学术专著3 全国统编教材和专著6部;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1 项、二等1 项、三等4 农牧渔业丰收三等1项、四川省教学二等2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 项,参与选育并 审定玉米杂交种8 个,研制地方标准2 项,取得的科技累计推广应用5000 万亩以上,新 增经济效益50 亿元以上。近年承担的科技项目和科研主攻方向为玉米和马铃薯的生理生态与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姓名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成都科学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现从事 专业 作物遗传育 职称教授 电话 Email 系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教 育部和四川省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1983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92 年和1998 年分别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得农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2002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 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一年。现是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第七届青年科技获得者,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首届教学名师, 四川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 专业方向: 从事植物学和普通生物学的教学和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细胞遗传学、资源利用与创新和新品种选 育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主要对禾本科小麦族、百合科百合属、鸢尾 科鸢尾属、唇形花科鼠尾属等特用植物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物学研究,探讨系统发育关系以及进 化;(2)麦类基因资源评价与创新研究:收集小麦和大麦的近缘种质资源,评价形态学、细胞学、细胞遗 传学、生理和生化、生物学等特征特性,筛选供麦类和牧草育种利用的资源,创制新的资源材料; (3)小麦族植物的与利用研究:通过考察,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并在小麦和牧草育种中进行利用, 选育新品种。 研究项目: 主持和主研参加了国际合作、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农业部、四川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等 30 余项科研。现主持的项目8 项,主要有:(1)拟鹅观草属植物的分类及生物系统学研究(306701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24 万元;(2)国产赖草属植物的生物系统学研究及分类处理(30870154),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主持,30 万元;(3)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精细定位与新材料创制(20082X08009-001),国 家转基因专项子项目,主持,60 万元;(4)小麦基因资源收集、发掘与优异新种质创制,四川省科技厅“十 一五”资源攻关子项目,主持,17.5 万元;(5)小麦野生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四川省教 育厅重点专项,主持,15 万元。 主要: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1 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2 项、三等3 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1 四川省教学一等2项。主要获有:(1)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2000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 排名4;(2)小麦异种属基因库的建立及生物系统学研究,1999,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排名3;(3) 麦类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2006,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排名2;(4)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2005 四川省教学,一等,排名 4;(5)加强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科 发展,2009 四川省教学,一等,排名1。 在《BMC Evolutionary Biology》、《Molecular Phylogenetics Evolution》、《ChromosomeResearch》、《Plant Biology》、《Molecular Breeding》、《Plant Science》、《Plant Systematics Evolution》、《BotanicalJournalof LinneanSociety》、《Euphytica》、《Plant Breeding》、《Biologia Plantarum》、《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 《Genetic Resource CropEvolution》、《Biochemical Systematics Ecology》、《BiochemicalGenetics》、 《Journal AppliedGenetics》、《植物学报》、《植物分类学报》、《草业学报》、《遗传》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 发表学术论文18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30 余篇;SCI 收录论文42 主研选育国家和省级审定小麦新品种5个,其中,国家审定1 先后招收作物遗传育种、生物化学与生物学专业硕士40名、博士17 名,毕业硕士25 名、博士10 指导毕业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琴博士,其博士学位论文《小麦族猬草属植物基因组组成及其分类地位研究》被评为四川省2007 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2008 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姓名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动物科技学院 现从事 专业 动物遗传育 种与繁殖 职称 教授 电话 Email 赖松家,生于1965 年11 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 牛学分会理事,四川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长,四川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副理事 长。主要从事牛兔遗传育种、牛胚胎工程及生物技术方向的研究。 先后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20 多项,在研项目10 项。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如:“国家 现代兔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荥经长毛兔新品种扩繁与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西南奶牛饲 养模式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奶牛胚胎移植关键技术研究”、“四川牛新品种培育”、“转基因 牛培育”等。 国内外发表论文近70 篇,其中重要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3 篇,SCI 收录3 篇SCIF4.123;出版专著8 部;获得科技励5 项,其中1 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排名2)。 姓名 面貌民盟盟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院长现从事 专业 动物遗传育 种与繁殖 职称 教授 电线 年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t Gttingen)博士,1992 年奎尔夫 大学(University Guelph)博士后。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 年在四川农业大学评为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授;1999 年在四川农业大学任博士生导师 至今。长期致力于猪遗传育种与繁殖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科研项目多项,在种猪选育、 遗传评估软件的研制、QTL 信息利用和猪肉质基因的系统表达与基因调控网络研究方面取得了 突出成绩,获四川省科技一等和三等各两项,近年来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1991 年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出硕士60 名和博士10 名,正在培养的有6 名博士生和 17 名硕士生。 姓名 面貌中员 工作部门 及职务 动物科技学院 副院长 现从事 专业 动物遗传育 种与繁殖 职称 教授 电话 Email 一、个人基本情况 四川农业大学1983 级本科,动物遗传育种专业1987 级硕士,1990 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