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食用菌栽培

科技扶贫 精准脱贫”亮相科技周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6-28 10:12:30 人气: 标签:有关无土栽培的资料
导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地区脱贫,不是简单的盖几座房子,建几所学校那么简单,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在本届科技周主场活动上,“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展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地区脱贫,不是简单的盖几座房子,建几所学校那么简单,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在本届科技周主场活动上,“科技扶贫 精准脱贫”展区首次亮相,参观者们感慨,科技“进驻”,沙漠可以变成菜田,养猪也可以用上互联网和大数据,藏在贫困地区的绣娘手艺也走出了深山,了世界。

  “科技扶贫 精准脱贫”主题展区主要展示精准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等方面35个展项。

  在“科技扶贫 在行动”板块,一块大沙盘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展示的是在新疆大沙漠种上了蔬菜瓜果。旁边的展台上,产自新疆的红彤彤的大番茄和翠绿绿的大黄瓜,看着让人眼馋。从沙漠到菜田的“蝶变”,是发生在新疆和田地区的真实故事。

  和田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占全疆的27%。针对沙漠地区土壤漏水、漏肥以及严重盐碱化带来的低效农业生产问题,市科委牵头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将市科学技术获“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带到了和田,将水、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六成,产量提高了150%以上。

  在当地实施扶贫项目的易农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董瑞芳在沙盘前给参观者们介绍说,在和田地区,大漠黄沙一眼望不到头,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只有小块绿洲可以种植农作物。昆仑山上的雪水顺流而下形成的两条河流,成为给养农作物的唯一水源。在这里,一半以上的农产品都要依靠外地供给。在的科研团队到达那里之前,农民们已经建设了温室大棚,但是耗水量大,产量却很低,农户一年种植番茄的产量只有三四吨,一年的收成只有9千元左右,算上投入成本,几乎是不赚钱。

  的科技团队带去的“改土培肥”技术,主要通过种植区与底层沙子隔离,椰糠、腐殖质与回填沙子复配,加上成熟的标准化种植规程,实现“改沙为土、培肥壮秧”。农户增收明显,大部分农户单棚年收成提高到2万元以上,实现了“当年改土培肥、当年增产增收、当年脱贫致富”。

  “技术推广后,当时的农田种植也实现了市场化运营,农户们入了股,生产积极性很高,期待着未来的产量继续提高,把和田的蔬菜瓜果销往更多地区。”董瑞芳说。

  绣花的红色长裙、民族风手提包,带绣花封面的笔记本,手工纺织的民族服饰……这些在科技周上展示的精美民族风物品,都是来自贵州黔西南地区绣娘们的手艺。

  “巧娘绣出小康”是依云中国手工坊的是一个精准扶贫项目。在该项目展台为大家的志愿者陈裕飞,是来自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她的家乡就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册亨县,当地绣娘们绣出的纹样虽然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山里的这项手艺却没能给绣娘们带来多少实际收入。

  陈裕飞介绍说,这个扶贫项目走进深山,发现手艺人,整理了3000名绣娘的详细资料,建成了全国最大最全的传统手工艺数据库,还在当地建设了培训机构,将绣娘的手艺传承给更多的当地人,帮助她们脱贫。“她们绣出的纹样绣片,可以做成很多商品加工再设计,项目每年都会给这些绣娘发订单。”陈裕飞说,现场展示的这些商品上的绣饰都是来自贵州绣娘们的手艺。“不少参观者询问这些展品卖不卖,大家很喜欢。”现场展示的几款红色长裙还参展了今年3月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反响很不错。“都是设计师和绣娘一起设计制作的,民族元素大受欢迎。”

  在这个板块展出的还有唐人访参与的市科委和贵阳市推动的京筑创新合作项目,在贵州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每年免费招收几十名贫困学生学习传统绢人制作,结合当地的蜡染、绣片手艺,传承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晨报记者 韩娜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