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食用菌栽培

湖北省蔬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2014年-2020年)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9-2-26 2:17:47 人气: 标签:食用菌栽培如何控温
导读:省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2014年-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制定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食用菌是我省特色农业产业,…

  省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2014年-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制定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食用菌是我省特色农业产业,生产规模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出口创汇位居全国首位,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加快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在“四化同步”中大力推用菌产业现代化,进一步促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制定本规划。

  省委、省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将食用菌列为全省九大特色农产品之一。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四大跨越”,即栽培方式实现了由天然段木栽培向代料栽培的生态跨越,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分散粗放型向工厂集约化的技术跨越,经营方式实现了由转口贸易向自营出口的市场跨越,发展方式实现了由农户自主生产向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跨越。湖北已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出口大省、科教大省,食用菌产业成为主产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创汇能力强。我省食用菌属于外向型产业,产品50%以上出口,主要品种是香菇、黑木耳。2013年全省食用菌出口量超过60万吨,创汇9.03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8%,稳居全国第一。其中,干香菇出口创汇6.78亿美元,干木耳出口创汇1.96亿美元。随州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市2013年食用菌出口额达6.5亿美元,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香菇占据、东南亚70%以上的市场份额。

  2.带动作用大。2013年,全省食用菌鲜品产量超过120万吨,产值127亿元, 19个主产县产量超过1万吨,5个主产县产量超过10万吨。食用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就地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力,而且吸收了一部分城市人员就业,全省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的劳动力超过100万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带动作用明显。

  3.产业化程度高。我省食用菌生产已初步形成了随州周边地区香菇、武汉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周边地区草腐菌、鄂西北木耳和香菇等三大生产区域,产量占全省90%,出口额占全省95%以上。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加工产品不断增多,国际市场不断拓展,2013年食用菌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其中33家具有自营出口权,19家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2家出口额过1亿美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日韩和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栽培方式优。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香菇、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充分利用林木废料、木屑等,减少了林木资源消耗量,促使了向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目前,香菇、木耳栽培已经全部采取代料栽培,栽培季节也由过去冬季生产发展到现在春夏秋冬四季生产,做到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江汉平原及武汉市周边区域大力发展平菇、双孢菇等草腐菌,培养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动物粪渣和其它农业生产废弃物,栽培方式从简易大棚人工栽培正在向设施大棚栽培机械化生产发展,减少了污染,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1.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我省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繁多,森林、植被和生态类型多种多样,为食用菌的周年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鄂西地区林木资源丰富,发展香菇、木耳等木腐菌优势明显;江汉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发展平菇、双孢菇等草腐菌优势明显;武汉等大中城市消费市场巨大,交通四通八达,发展金针菇、杏鲍菇等工厂化栽培优势明显。

  2.具有的发展基础。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地理气候条件以及资源条件,食用菌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已初步形成了三大优势生产区域,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逐步研发集成出适宜本地实际的生产栽培模式,具有的产业基础。

  3.具有丰富的栽培原料。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相当丰富,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据测算,每年约有4400多万吨的稻草、麦草、棉籽壳、谷壳、菜籽饼等农作物秸秆,数以百万吨计的牛粪、鸡粪、锯木屑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目前食用菌产业只利用了可用原料中很小的一部分,随着替代培养料种类的增加和生产加工工艺的改进,由于栽培原料广,食用菌生产增长空间较大。

  4.具有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功效。据粗略测算,食用菌栽培效益是蔬菜的4-5倍,是大田粮食作物的10倍以上。食用菌产业使数以万计的农民了致富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民乐意参与的朝阳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产业、致富产业。

  5.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风味独特、口感滑腻、味道鲜美,具有多种保健功能。食用菌产品被称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在国内称之为“山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用菌产品无公害、营养、医疗保健作用的认识加深,“一荤一素一菌”的膳食结构逐步得到认同,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产品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6.具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条件。近几年,我省食用菌的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生产条件已经显著改善,带有控制设备的标准化菌种厂房和菇房日渐普及。就目前湖北农业生产而言,食用菌产业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全省70%的食用菌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设施化栽培,金针菇、杏鲍菇已实现了工厂化和设施化生产,香菇工厂化栽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但是,我省食用菌产业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竞进提质、升级增效。

  1.产业扶持力度不大。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但这只是局部的。我省部分地区具有发展食用菌的良好条件,由于产业基础较差,技术力量薄弱,扶持不够或没有扶持,食用菌产业很难发展起来。即使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由于扶持力度不够发展缓慢。全国已有10个省市在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下成立了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或体系,而我省至今还是空白。

  2.千家万户生产与大市场和高品质要求的矛盾依然存在。我省食用菌分散式家庭生产模式的比重高达80%,千家万户从事全过程生产,原辅料质量、机械化装备、栽培过程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普及落实,产品质量难以,小生产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市场流通不畅也降低了产业效益。

  3.菇耳林资源短缺与产业规模扩张的矛盾日益突出。香菇、木耳虽然已经采取代料栽培,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对菇耳林资源需求量大,木屑原料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尽管菇农“山当田种、树当粮管”,本地林木资源仍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如随州市30%以上的栎木从外地购进,了产业发展规模。此外,大量的稻草、麦草、棉秆等作物秸秆在食用菌生产中利用的不多,新型原料栽培技术亟待开发。

  4.菌种研发能力与菌种质量亟待提高。种是产业之母。菌种选育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而且容易退化。菌种生产经营也亟待规范,我省食用菌菌种生产良莠不齐,大部分菌种企业无菌种生产许可资质,给产业带来较大的隐患。由于食用菌菌种易扩繁的特点,菌种生产过程中易发生随意引种、自行编号,影响了菌种质量,容易造成损害菇农利益的现象发。菌种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菌种研发人员的利益也无法保障。

  5.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亟待提高。食用菌加工仍然以干制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出口产品中95%以上为干品,精深加工产品占的比重很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对品牌培育和市场推广的力度欠缺。

  围绕“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先发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示范产业、先导产业,在“四化同步”中大力推用菌产业现代化,做到草腐菌和木腐菌并进、主产食用菌与珍稀食用菌并进、干品和鲜品并举、数量和品质并重、出口和内销并拓,走国际化、标准化、设施化、专业化之,推动食用菌产业科学发展、竞质发展。

  1.因地制宜原则。依据不同地域地理气候、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经济水平,根据各种食用菌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栽培设施和栽培模式,差异化发展。

  2.市场需求原则。强化规划引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目标市场需求,确定食用菌栽培种类、生产规模和上市时间,避免盲目发展。

  3.协调发展原则。统筹全省香菇、木耳等主要栽培食用菌、草腐食用菌及各种珍稀食用菌类产业发展,促用菌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1.菌种良种化。开展食用菌优良新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和引进示范推广,梦见杀人不见血扩大优良新品种的覆盖率,提高食用菌单产和品质,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2.菇房设施化。强化食用菌生产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建设适宜的棚室设施,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低成本的简易的菇房设施,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钢架大棚或控温控湿通风的全天候生产菇房。完善生产水利灌溉、质量安全控制、采后处理、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提高生产综合能力。

  3.分工专业化。大力推广“集中制袋、分散出菇”的专业化分工生产模式,经营主体统一购买原辅料、装袋、灭菌、接种、养菌,农户购买菌袋进行出菇管理,实现专业化分工。

  4.标准化。围绕原辅材料、生产、栽培管理、加工销售、存储物流等,全过程全方位健全完善食用菌标准体系,指导生产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规范食用菌栽培和生产管理,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

  5.过程机械化。在食用菌生产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出菇管理、采后处理等生产环节,大力推广应用拌料机、装袋机、灭菌炉、接种机、控制设备、烘干机、筛选机等食用菌生产加工机械,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

  6.农民职业化。强化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等,开展食用菌全产业链式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性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7.布局精细化。充分考虑各地气候条件、培养料资源、劳动力资源、产品终端市场距离等要素,对食用菌栽培种类、栽培方式和保鲜加工径等进行科学规划,精细布局,引导各主产区依据自身综合优势,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1.效益目标。到2020年,全省食用菌生产规模10亿袋,鲜菇产量200万吨,产值300亿元,食用菌产业为主产县市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解决200万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

  2.出口创汇目标。食用菌出口创汇15亿美元以上,加快出口产品更新换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和出口。

  3.质量安全目标。严格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加强对食用菌菌种生产企业的管理,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淘汰不合格企业;严格按照出口建设的要求,集中连片建设20个食用菌出口县市区,严格执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规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农业部微生物产品检测中心的功能,加强食用菌产品质量检验监测,落实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4.品牌建设目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扩大我省食用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设3-5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使品牌产品能行销全国,畅销全球。

  主要包括房县、枣阳、保康、南漳、谷城、远安、兴山、长阳、当阳、恩施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等县市区,重点发展香菇春季代料栽培、木耳春季代料栽培等

  主要包括、石首、监利、、安陆、赤壁、仙桃等县市区,重点发展双孢蘑菇、平菇、鸡腿菇、草菇等草腐菌栽培。

  主要包括新洲、东西湖、夷陵、襄州、阳新等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发展杏孢菇、金针菇、海鲜菇、灰树花、绣球菌等工厂化周年栽培。

  支持食用菌科研院所和菌种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应用。制定食用菌生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规范食用菌栽培和生产管理,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

  扶持一批生产能力50万公斤以上的菌种生产企业,压缩小菌种企业的空间,通过政策调控和市场方式,引导菌种企业进行整合,规范菌种生产经营,扩大优良新品种的覆盖率。

  大力扶持食用菌生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中小型生产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采取 “公司++农户”的模式,建设一批生产规模5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示范,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水利灌溉、质量安全控制、采后处理、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大力推广“集中制袋、分散出菇”的专业化分工生产模式,实现“分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布局集约化”。

  支持企业创建原料加工、栽培示范、保鲜加工和产品物流中心,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延长产业链条。支持企业开展精深加工,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研发不同口味、不同类型的产品,逐步向即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生物制品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

  在全省建设五大批发市场:一是大洪山香菇批发市场,二是鄂西南食用菌批发市场,三是鄂西北食用菌批发市场,四是武汉食用菌鲜品批发市场,五是江汉平原食用菌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买全国、卖世界的食用菌产品流通格局。

  食用菌主产区要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领导,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大事来抓,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重大政策问题,强化部门协作,切实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位,引导、促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食用菌行政主管部门实要积极向争取政策、争取措施,发挥参谋、指导和协调作用,制订产业规划,培育龙头企业,培植主导产品,办好示范样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营造宽松的发展,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

  按照抓工业的抓食用菌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食用菌龙头企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菌种生产企业、栽培生产企业和加工出口企业等三类企业,引导其通过收购、兼并、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重组整合,努力培育一批五十亿元级的产业航母。重点扶持随州裕国公司、炎帝农业科技公司、品源食品公司;宜昌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森源公司、大自然公司;宜城大山合公司、武汉如意情公司、武汉天添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及农民合作组织搞好原料供应、建设、生产示范、技术指导和产品购销等全程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蘑菇农场”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菇农的组织化程度,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互动机制。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内外两大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国家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备案制度,即出口农产品一定要是通过验收的标准化农产品出口生产的产品才能出口。通过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广泛参与,整合力量,严格按照食用菌出口建设的要求,集中连片建设20个食用菌出口县市区,为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食用菌加工产品。

  一是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围绕菌种选育、场地选择、水源选择、原辅材料、栽培工艺、加工销售、存储物流等,加快食用菌生产和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全过程全方位健全完善食用菌质量标准体系,指导企业和农民组织标准化生产,规范食用菌栽培和生产管理,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二是抓好标准化化生产,大力开展食用菌标准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加强示范引导,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三是抓好产品质量监管,实行与国际接轨食用菌产品追溯制度,进一步严格菌种、基料、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建立从菌种、原材料、生产、采收到加工、检测、流通、目标市场等全程可追溯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力争实现香菇源头可追溯、流向可、信息可查询,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食用菌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应用。一是完善农科教结合机制,推进菌种选育、栽培替代原料、精深产品加工等方面技术研究,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新装备集成运用和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传统产业。二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优质高产栽培、珍稀食用菌栽培、病虫害防控技术、轻简化安全生产等成熟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食用菌栽培和生产管理。重点推广花菇代料栽培、香菇夏季代料栽培、木耳秋季代料栽培、巴西菇高效栽培技术、白灵菇高效栽培技术,以及羊肚菌、桑黄、灰树花等珍稀食用菌栽培和共生食用菌地培育等高效新技术。

  将培育、、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菇耳林培育力度,充分利用栎树再生能力强、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利用荒山和疏林地大力发展菇耳林。合理砍伐林木资源,在木腐菌生产上大力推广代料栽培技术,保障食用菌产业后续资源可持续利用。江汉平原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开发利用稻草、棉籽壳、玉米芯等农作物秸秆以及牛粪、鸡粪、锯木屑等废弃物,发展以草腐菌为主的双孢蘑菇、白灵菇、巴西菇、杏鲍菇等新品种,减少对的污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重,进一步巩固“买全国、卖全球”的产、购、销格局。一是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升级。国内外专业市场发展潮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推动专业批发市场向展贸化、国际化、信息化、园区化、标准化转型升级,提高市场交易能力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二是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在稳定日本、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拓欧美、南美、非洲等出口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食用菌加工企业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引导增加消费,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避免食用菌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影响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创新营销模式。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新电子商务、现货交易等营销模式,探索建立面向全球的食用菌及其加工产品网络采购平台等,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市场信息。四是充分发挥食用菌商会、协会的作用,积极关注国外最新的市场变化、贸易变化、技术壁垒等信息,加大国际交流,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抱团闯市场,防止价格无序竞争。

  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将食用菌产业纳入全省“四个一批”工程重点扶持,打造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全国有影响的食用菌知名品牌、一批食用菌加工园区、一批食用菌产业大县强县。积极争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用于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标准化示范建设等,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食用菌产业发展。引导机械生产企业利用好国家政策,研发先进适用的机具,并通过推广鉴定,进入部级或省级农业机械支持推广目录,激励菇农购机,提高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土地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重磅全文!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 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