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饲料绿肥

图文: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任重道远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8-13 3:08:01 人气: 标签:绿肥种子几月份种
导读:图为:省市县乡专家集中观摩耕地质量建设创新产品—电脑智能终端配肥机,该配肥机能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实现一田一配肥,针对性地科学施肥图为:在孝开的补充耕地质…

  图为:省市县乡专家集中观摩耕地质量建设创新产品—电脑智能终端配肥机,该配肥机能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实现一田一配肥,针对性地科学施肥

  图为:在孝开的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验收会促进了我省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制、规范化、常态化

  2011年8月23日下午,中央总在中央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大国,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的面积和质量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耕地面积刚性减少的趋势不可,尤其是交通便利、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的城乡结合部的耕地被占用现象更显突出,提高耕地质量就成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

  湖广熟,天下足。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湖北近几年实现了粮食产量八连增,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探寻我省粮食连年增长背后的耕地战略,探讨我省还有多少空间可以藏粮于地,以用来应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追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组织了这组报道。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北,历史上土肥水美。上个世纪末期,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进行的一项耕地地力调查却显示,与十几年前相比,全省耕地呈“四降”不良趋势:一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下降的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6%;二是土壤养分平衡度下降,26年间缺钾面积扩大了51%,八成以上的耕地缺乏硼、锌等微量元素,土壤氮素上升;三是土壤pH值下降,酸化趋势严重;四是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下降,原因是土壤团粒结构减少、理化性状变差。

  因此,从1995年开始,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在我省局部地区实施平衡施肥试验示范,1999年6月15日,记者就湖北省实施平衡施肥采写的题为《专家把平衡施肥作为农业科技的新龙头》内参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亲笔批示:“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经济、合理施肥,既可以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提高耕地产出率,又有利于改良土壤,地力和,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当作为农业科技的一条重要措施来抓。”

  2004年6月9日,枝江农民曾祥华在田头巧遇来湖北考察的总理,向总理提出了“希望农技人员帮助农民化验土壤,好让农民对症施肥”的要求,总理当即农业部派员解决了曾祥华家的难题, 2005年9月,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在全国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解决9亿“曾祥华”的问题。

  湖北省作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发源地和基本农田制度的发祥地,测土配方施肥从最初的试点推广到目前的全面推进、整县示范实施,用了6年时间。

  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是衡量耕地土壤肥力的关键性指标。测土配方施肥就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数量、施肥时期和方法。

  据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余波介绍,2005年至今,我省107个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市、区、场、单位)先后按农业部各年度项目实施方案和《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完成了15个方面的工作。每项目单位采集土样6000个以上,调查农户6000户以上,完成调查表格2万余份,完成各种试验、示范任务100个左右,得到5万多个测试数据,收录10万余个数据。测土配方施肥的实践,基本摸清了全省耕地土壤养分分布情况和农民施肥习惯,研究提出了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12种主要农作物的养分丰缺指标和主要施肥参数,涉及江汉平原、鄂东南、鄂西北、鄂西、鄂中等五大区域,制定了主要作物施肥基本配方78个。

  其中,2010年以来,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重点是强化“示范片”到村、组织“培训班”入户,推进“配方肥”下地,使全省肥料利用率再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示范区每亩耕地比上一年度少1公斤化肥,让700万农户享受到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推广面积达到8500万亩次以上。

  一是健全了一支土壤肥料技术工作队伍。全省土肥技术队伍超过1000人,各市(州)、县市均建立了稳定的土肥工作机构,各单位均配备了5人以上的土肥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完善现代化、信息化办公设备设施条件,提高了技术工作人员水平,并培养了一批乡镇专业技术工作,满足了项目实施基本的“人、物”要求,按质按量完成了项目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二是建设完善了一批土壤肥料化验室。全省各项目县市均建设完善了化验室,保障了各年度样品及时、准确得到测试,部分化验室已达到农业部标准化土肥化验室标准。

  三是设立了一笔配套专项资金。省级财政专项经费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2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700万元,部分市、县设立了5-70万元的专项经费,还有部分市、县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创建等项目资源,配套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与技术应用。

  四是开展了一系列整村整镇 (乡)“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的探索,逐步达到整县(市)推进。以“九统一”(统一取样测试、统一配方推荐、统一印发施肥、统一村村培训、统一卡上墙、统一举办村级示范方、统一配方肥连锁配送直供、统一技术人员或专家包片指导与咨询服务和统一效果监测评价)为内容,通过肥料协会组织模式、板块“百千万”特色服务模式、智能配肥终端服务模式、定点企业联动服务模式、农技推动服务模式等,大大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配方肥料的应用。

  五是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2005-2010年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6952万亩(次),新增效益150.9亿元,累计增加粮食90.4亿斤,棉花368.2万担,油料11.5亿斤,蔬菜22.1亿斤,为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明显增强,配方肥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六年累计推广配方肥782万吨,配方肥应用面积超过1.5亿亩次;全省氮磷钾养分结构逐渐趋于合理,至2010年调整为1∶0.52∶0.33,土壤养分也渐趋平衡。

  土壤是一种很复杂的物体,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等物质组成。固相物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包括石砾、砂粒和粘粒。土壤有机质的组分主要包括有机物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高有机化合物(腐殖质),是土壤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能够改善土壤通气性能和蓄水状况。通俗点讲,没有有机质的土壤,跟水泥沙石无异!

  2006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通过秸秆全量还田、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进而提高耕地质量。至2010年我省已扩大到25个县市实施该项目。一是通过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秸秆,系目前实施面积最大的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此项目对农民还田秸秆腐熟剂给予每亩20元补贴。项目实施以来,全省共采购秸秆腐熟剂9404吨,全部免费发给37.95万农户,并到470万亩耕地上。今年3月份,为了解决地处汉宜公及318国道沿线农民夏收时焚烧秸秆导致潜江服务区南来北往的中外旅客烟呛之苦以及潜江市区连续半个月不见天日的问题,省农业厅在潜江市吹响了秸秆禁烧“集结号”,采购200吨秸秆腐熟剂统一免费发放给杨市至丫角高速公沿线万亩农田的农户,使这一区域内小麦、油菜秸秆实现了全量还田腐熟,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同时,省内一批种田大户如鄂州市乡横山社区的吴建华自觉自愿地实施秸秆堆沤腐熟还田,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秸秆还田技术。这些典型示范很好地扩大了项目影响。二是对种植绿肥农民每亩补贴20元,用于购买种子和根瘤菌剂,全省共采购绿肥种子540吨,累计补贴4.64万农户,18万亩耕地。三是对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商品有机肥农户每亩补贴20元。2010年起,共采购有机肥1159吨,补贴到1.48万农户的5万亩耕地。

  通过5年的项目实施,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根本改善,每亩还田200kg-250kg小麦、油菜秸秆或1500kg绿肥的耕地,与对比,土壤有机质上升0.12-0.97g/kg,速效钾上升5.38-8.27mg/kg,土壤容重下降0.02-0.05g/cm3;项目区种地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亩平减施化肥2.6公斤,亩平增产稻谷13.7公斤。全省累计实施面积470万亩,共减少化肥用量1.2万吨,增产稻谷6.4万吨,节本增收1.52亿元;稻田秸秆腐熟还田解决了大量剩余秸秆的出,避免了霉烂、焚烧造成的污染,遏制了过量化肥造成的农业恶化和能源浪费,生态效益显著。

  在提高地力之外,土壤有机质的提升还能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据中国农科院研究显示,增施有机肥使农作物产量稳定性在90%以上;在南方稻区,0.1%的有机质相当于0.8吨/公顷的粮食生产能力。不少专家的研究表明:水稻免耕套种和秸秆还田会提高抽穗期前生物产量,还可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稻米整精米率。

  由此可见,土壤有机质提升大有可为。随着国家财政对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支持力度的加大,我省将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力争近年将项目覆盖全省粮食主产县,逐步覆盖全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推进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的耕地要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在耕地面积刚性减少,人口压力、粮食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在我省已完成对现有耕地的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并制订了完善的培肥措施的前提下,做为我省耕地资源一部分的补充耕地,其质量评定验收工作自然也是耕地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评定验收工作的目的在于:耕地要应管尽管,及时将该耕地纳入当地“耕地质量数据库”,健全和完善各级农业部门耕地质量评价的数据库;而且要为该补充耕地质量把脉,做肥力诊断,找出障碍因子,提出该耕地进一步改良培肥的方向和措施,加快补充耕地质量建设步伐。

  200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在我省隆重召开“全国基本农田工作座谈会”,纪念基本农田工作20周年。会后,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2009]168号文件),明确两部门共同加强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管理,探索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厅、国土资源厅以(鄂国土[2010]58号文件)转发了168号文件,并且建立了两厅密切协商、齐抓共管、共同探索我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验收工作的机制。

  湖北是农业部确定的6个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试点省之一。我省确定了孝感市孝南区和仙桃市为我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验收工作的试点,分别探索省直管市和市管县两种模式下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验收工作的机制。

  我省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试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构建了双方合作机制。二是初步形成了我省耕地质量评定的办法和程序。湖北省农业厅于2010年初起草的《湖北省耕地质量评定办法》(讨论稿)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三是完成了两地共6块补充耕地的质量评定验收工作。至2011年6月9日,来自国土、农业两部门的省、市、区专家联合在仙桃市、孝感市召开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会,依据有资质的土肥检测机构出具的地力测试报告,仙桃市、孝南区的6块共计689亩补充耕地通过质量验收,结束了我省补充耕地无耕地质量验收报告的历史。今后,我省将推进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由试点向全面推进,逐步实现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的制、规范化和常态化。

  粮食生产离不开肥料的投入。2000年以来,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受省农业厅委托,狠抓肥料登记准入,狠抓优质肥料产品主推,狠抓肥料市场质量抽检,为确保农民用肥质量、耕地质量、农民和企业的权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严格把住了肥料登记准入关。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对申请登记肥料产品均逐一按照农业部要求,安排产品毒理学试验和产品安全性田间试验,使我省市场上复混肥料养分合格率由1995年的不足50%,上升到近年来的80%左右。

  肥料主推产品公告为农民选用优质肥料提供了保障。2004年以来,省农业厅每年春秋两季以公告的形式向农推一批质量合格、信誉度高、安全可靠的肥料产品。同时,支持配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开展“配方肥定点加工企业”评审认定,将一批养分配方科学、产品质量稳定的配方肥料落实应用到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

  抽查了肥料产品质量。每年在我省主要农资市场以不定期动态质量抽检和定期监督检查的形式开展肥料质量抽查,并依法将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布。仅2010年就抽检肥料样品3200个,检验参数25000项。认真开展了肥料打假专项整治,先后调查并处理了500多起典型案例。

  在耕地质量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将以更高要求严把肥料登记入口关,对涉嫌使用含有毒有害原料生产的肥料产品将认真查处,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查办;继续与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市场和重点品种的管理,净化肥料市场,确保耕地质量安全。

  2004年以来,根据农业部、财政部有关文件,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在我省全面展开。本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借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有关资料,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充分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化验数据和原始图件进行电子化和数字化,以县为单位,系统总结调查评价结果,编制技术报告,形成图件及应用专题报告,最终建立全省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8年来,我省已完成了84个县(市、区)的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通过对大量土壤检测数据的分析,科学编制出县域数字化耕地地力等级图、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图、土壤养分分布图、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等图件,建立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写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通过地力评价,使每个县市拥有“一本书(报告书)、一个库(数据库)、一套图(数字化图)、一个系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四个一”。

  此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进一步查清了我省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分析研究土壤障碍因素和耕地退化的原因,并对耕地质量进行分级与评价。通过评价的实际应用,必将为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等提供科学依据并做出贡献。

  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平均9.8%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人口、资源、等日新月异,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种植结构、产量水平、有机肥和化肥使用总量与品种结构、农药使用等均在不断发展变化,与此相应地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也在变化,必须加强耕地质量检测。

  我省现有的耕地土壤肥力监测工作为实时监测、了解、预报全省耕地土壤肥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监测到我省耕地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是:一是耕地基础土壤肥力下降;二是土壤有机质、速效钾下降严重;三是土壤氮素上升趋势;四是土壤有效磷基本持平;五是土壤pH值下降,呈酸化趋势;六是作物施肥比例依然不合理,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七是优质耕地被占用,新增耕地质量偏低。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表示,将积极争取省财政列支“‘耕地质量监测’专项经费”,逐年将我省耕地土壤肥力监测点增加到500个。这样才能我省耕地土壤肥力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实时监测、了解、预报全省耕地质量、土壤肥力变化动态,为全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各级制定耕地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为全省实施农业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为我省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提供,为我省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由表可见,1亩二等地相当于4亩八等地的作物产量之和。全省耕地质量若整体提高一个等级,产量可以整体提高20%,可有效解决耕地矛盾和粮食安全。

  为我国粮食安全,国务院提出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其中安排湖北省新增粮食产能项目实施区域为33个产粮大县(市、区)。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67亿斤以上,比基期增加33亿斤。

  开展高产稳产农田田间工程建设。规划期内,在粮食主产区要建设土地平整,方格布局,田间排灌体系完善,田间积肥设施和集雨蓄水设施完备的650万亩高产稳产粮田。并通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质量及配套技术普及和应用,确保耕地地力提高一个等级。

  建设33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每个区域站建设内容包括:300㎡的实验室、100㎡工作用房、 2-3个耕地质量小区长期定位监测点、5-10个耕地质量大田长期定位监测点、1个土壤墒情长期定位监测中心点、10-20个土壤墒情大田定位监测点、1处20亩的土肥试验示范、若干台套仪器设备和1台耕地质量监测车等配套设施。同时,完善监测田块配套设施。

  大力实施地力增肥工程。一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每县每年采集1000个测试土样,设置10个试验示范对比田块,施肥通知单发放和技术培训入户率100%,粮食作物全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且专用配方肥应用达到30%以上,每亩增加粮食30公斤,化肥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每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二是继续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在33个核心县和37个辐射县每年实施500万亩;三是继续实施绿肥种植补贴,在50个重点县每年实施100万亩。

  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强调“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的关键。”要求实现退耕还林农户基本口粮田人均不低于0.5亩的建设目标。

  湖北省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涉及全省73个县(市、区)、867个乡(镇、场)、13911个村、1603846农户,建设面积97.54万亩、国家投入专项资金5.85亿元。项目建设期为8年,目前已经实施了3年。

  建设的主要内容为:(1)坡改梯:规划建设面积76824.9亩。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选择具备条件的15度至25度坡耕地,分别采取石坎梯田、植物篱梯田和土坎梯田等措施进行,严禁毁林开垦。(2)改田改土:规划建设面积共543991.4亩。主要采取坡地沟种、聚土垄作、深耕深松、土地平整等措施,改良土壤条件,提高基础地力。(3)改土培肥:规划建设面积425810.4亩。主要采用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产量。(4)田间小型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兴建蓄水池、水窖、抗旱井等田间微型水利设施,共规划建设微型蓄水抗旱设施38558口;对集中连片建设的基本口粮田,建小型提灌站、排灌沟渠和堰塘等,规划建设塘堰11064口,排灌沟渠4821公里,小型提灌站1236座,其它农田水利设施13655(台、座、个)。

  项目建成后,按每亩口粮田年增产粮食75公斤计算,全省建设的97万亩基本口粮田的每年共可增产粮食7.275万吨,增收1.1亿元;同时,退耕还林地区农村生活得到改善,农户基本口粮田得到了建设和,有利于发展当地优势的、有特色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农产品,能逐步建立起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171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263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接近国际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湖北也是旱灾多发省份之一,近几年的干旱危害尤为严重,表现为:旱灾面积扩大,干旱发生频率增大、程度加深。今年春夏之交,旱魔还以它凌厉的攻势向湖北人敲了警钟:虽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但在这个秋旱连着春旱的特殊年份,湖北13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浪打浪的洪湖成了“大草原”,87个县市区的989万人、15.8万头大牲畜、1664万亩农田深受旱灾之苦。

  这给发展节水农业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针对我省的地域和气候特点,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做了因地制宜、规划节水的文章,把全省共划分为七大不同类型的干旱易发地区,并在大量田间试验示范研究基础上,制订了《湖北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操作规程》。该规程了包括工程、生物、农艺等多项农田节水技术的操作要点及配套措施,适用于我省丘陵、山区及岗地的干旱、半干旱等各种类型耕地。

  目前,在鄂西南地区已推广的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有:(1)坡改梯工程技术。(2)坡地沟垄耕作技术。(3)覆盖保墒农艺技术。(4)节水灌溉和集雨蓄水技术。(5)“两改一调(改水田为旱地,改粮棉油大作物为经济特产作物,调增耐旱作物品种)”节水技术:(6)深耕保墒和生物保水技术。

  2011年起,结合国家新增粮食产能项目,在33个粮食主产县正抓紧建立全省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体系,通过3年时间,建成300-500个土壤墒情监测网点,预测预报全省农业旱情,为抗旱减灾和农业高产稳产提供信息保障。

  我省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自2001年起,农田节水的推广应用均被列为全省重大科技推广项目。2004年和2005年,我省“秸秆覆盖综合丰产技术示范与推广”、“旱作节水综合丰产技术示范与推广”两个项目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以及湖北省科技推广三等。

  湖北省常委会副主任刘友凡:耕地是人类的之本,是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抓好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

  据我们调研发现,我省耕地质量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耕地养分失衡,基础地力逐年下降。据土壤监测结果表明,全省目前有80%的耕地有机质缺乏,微量元素缺乏面积达4000多万亩。二是沟渠老化、坍塌、淤塞严重,导致农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冷浸田等中低产田面积上升。全省高产田面积比2000年下降了3.9个百分点。三是由于长期停施石灰、大量生产使用生理酸性肥料以及酸雨危害,土壤酸化日趋严重。我省耕地土壤pH值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5.52%。四是耕地“占补平衡”重数量轻质量。我省耕地的“占补平衡”更多是数量上的平衡,质量则远远没有平衡,相当一些地方是“占优补劣”,各种建设用地占用的绝大部分是城郊及平原地区的良田沃土,而补充的耕地则大多是在山区、丘陵或滩地,这种耕地基本上没有形成耕作层或耕作层很薄,且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后续培肥措施,致使补充耕地质量明显不如被占耕地。

  可喜的是,关注我省耕地质量问题的代表越来越多,“”期间有关耕地质量的提案呼声很高。2011年湖北省第十一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就有代表提出“关于尽快出台《湖北省耕地质量条例》的”。

  我们必须站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和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高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据统计资料表明,我省现有耕地在全国排第11位;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排第19位。有许多县(市、区)人均耕地已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0.8亩的安全警戒线,而且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匮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将继续占用大量良田沃土,耕地减少不可避免,人地矛盾将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耕地质量下降势头无法遏制,耕地质量建设不能加强,将给农产品安全供给带来更为严重的。

  一切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及其栽培模式都必须建立在安全、肥沃、养分平衡的土壤之上,耕地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出能力。因此,各级既要守住数量红线,也要守住质量红线,把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耕地数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在继续强化数量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与建设,更加注重耕地内在质量的提升,实现耕地从只注重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方向,从其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以提高耕地质量,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加快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立法进程,建立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遏制耕地质量下降势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傅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5-2009任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GCIRC,法国]):“世界油菜,中国油菜看湖北”。连续14年,湖北油菜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和优质率均居全国第一。今年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1141.4千公顷,总产220万吨,油菜已经成为湖北农民致富的重要作物。2010年,湖北省提出打造油菜产业千亿工程的目标,激励着我这个油菜科学界的老兵更要志在千里。

  油菜是直根系作物,根系较发达,主根入土深,支、细根多,要求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既保肥保水,又疏松通气的壤质土,在弱酸或中性土壤中,更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菜籽含油率。油菜也喜爱含磷、硼高的土壤。近年来,由于农民只重产出、不养地,造成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养分不平衡;再加上有假冒伪劣硼肥在市场流通,农民难辨,严重制约了油菜产业的发展。湖北要加强对这一作物的需肥规律的研究,通过多种措施改善种植区域内耕地的内在质量,让假劣硼肥退出市场,油菜产业千亿工程的目标才能实现。

  全国大约有8亿人以大米为主食,年稻谷消费总量在3800亿斤左右。水稻是湖北省最重要和最具优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湖北省粮食作物的50%和70%,而商品量占80%。湖北大米一直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京山“国宝”牌桥米和监利“福娃”牌大米,分别获得“中国名牌”大米称号。

  高产稻田土壤应该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土地平整、排灌良好;二是蓄水、爽水、保肥、供肥性能良好;三是耕层深厚、土壤肥沃;四是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五是土壤养分含量丰富。然而,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优质水稻田,补充耕地多数为低产旱地,“占优补劣”十分普遍。再加上近年来我省许多塘堰多年没有维修,破损、塌陷、填平了。田间沟渠修的少,前面后面损坏。今春湖北就了不少类似问题。这些严重地制约了我省水稻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要出台政策措施保障湖北的水田面积不减少,农业部门做好管理和规划工作,多施有机肥,保障土壤质量,让湖北优质稻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邓秀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柑橘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是柑橘生产的适宜区之一。2000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橘颂”诗歌赞美的就是湖北的柑橘。1978年以来,湖北省柑橘产业发展迅速,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单产逐年提高,柑橘业已成为湖北省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2010年,湖北已发展柑橘面积344万亩,产量达到301万吨。我省力争将三峡地区建设成全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优质柑橘生产。

  湖北柑橘多生长在丘陵山区的坡耕地或梯田上,土层较浅、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提升。湖北省应加大坡耕地治理力度,提高坡耕地质量,促进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省人民法制办主任陈洪波: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历来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制度,不仅在数量上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明确的。

  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业法》第五十八条指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和提高地力,防止农用地的污染、和地力衰退。县级以上人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并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国务院关于深化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也指出:“必须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实行补充耕地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我省不断加强耕地的法制建设,2000年出台了湖北省第201号令——《湖北省耕地地力保养管理办法》,2006年、2008年先后颁布了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农业条例》和《湖北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就耕地地力、农田和农业投入品准入管理作了一般性,对耕地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

  近几年来,关注我省耕地质量问题的代表和政协委员越来越多,每年“”期间,我省代表、政协委员都有耕地质量的议(提)案,要求立法的呼声很高,越来越强烈。例如,2010年湖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90号题为《完善全省耕地质量监测及预报制度》的提案,2011年湖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110032号《关于推进耕地管理立法,促进农产品安全的》的提案等。《湖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已列为省常委会2011年立法计划预备项目,正处于审查协调阶段。湖北是农业大省,耕地责任重大。我们将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法制建设,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加快《湖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建立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湖北省农业厅党组、厅长祝金水:耕地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异常等,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粮食安全面临严峻。

  2030年我国人口预计达到16亿,按目前人均年消费400公斤粮食和全国95%的粮食自给率计算,需要多生产粮食1380亿斤。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的职责。按照我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全省粮食总产将由2010年的2315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2400万吨,也就是说,在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全省粮食平均亩产要由2010的379公斤增加到2015年的394公斤。据测算,地力提高一个等级,粮食亩产可提高50公斤。因此,要达到这一增产目标,必须提高耕地质量。

  今年5月31日至6月3日,总在视察湖北时提出,“湖北农业资源丰富,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业强省建设。”这是总对我省“三农”工作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我省明确提出“农业强省”的目标定位。

  我们要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必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全面促进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偏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耕地的亩产值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抓好生产建设,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比重。这些方面与耕地质量息息相关。

  而近几十年来,我省农民普遍反映,我省土壤板结、需肥“胃口”越来越大。上世纪50年代,农民每投入1公斤化肥,可增产粮食15公斤,70年代下降到增产粮食9公斤,而目前只能增产6公斤,化肥当季利用率不到35%。这些都是耕地质量总体下降的外在表现,其原因:一是田间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增加。目前全省高产田面积只占到耕地面积的26.1%,比2000年的30%下降了3.9个百分点。二是有机肥投入数量减少。据2010年抽样调查,耕地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 80%的耕地缺乏有机质,全省平均每亩有机肥仅为国家标准的一半。三是长期大量偏施氮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蔬菜和地下水中硝酸盐超标的现象更加严重。目前全省90%的耕地缺钾,47%的耕地缺磷,微量元素缺乏面积达4000多万亩。我省耕地土壤pH值含量平均为6.44,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0.38个单位值。四是肥料质量合格率不高。我省磷肥、复混肥的合格率仅为80%左右,微肥、叶面肥的合格率则更低。五是有害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据对部分县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统计,铅、铬、汞、砷、镉、铜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占10%以上。六是耕地质量管理刚刚起步,法规建设与职能要求不相适应。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地力下降、土壤生态、资源浪费,最终危及社会和经济发展,与建设“两型”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不仅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无法实现,湖北的粮食安全乃至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做贡献也只是空中楼阁。

  因此,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全省农业部门要从全局的高度,不断增强耕地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耕地与合理利用、耕地质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夯实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基础。当前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国家基本口粮田建设、新增粮食产能高标准粮田建设、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抓手,大力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二是以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为支撑,建立健全耕地质量预警体系,为各级提供决策依据。三是以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为切入点,建立机制,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认真履行部门监管职能,推进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四是以促进《湖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立法为契机,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法规建设,强化耕地质量建管的法律保障。梦见和死去的亲人说话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