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饲料绿肥

能当饭吃吗?不能!能当水喝吗?不能!那读诗有什么用?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5-26 9:52:02 人气: 标签:绿肥可以吃吗
导读:这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古至今都会有人追问,也不断有人尝试着回答。言人人殊,永远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揣摩这些提问者的语气,与其把“读诗有什么用…

  这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古至今都会有人追问,也不断有人尝试着回答。言人人殊,永远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

  揣摩这些提问者的语气,与其把“读诗有什么用”当成一个疑问句,不如把“读诗有什么用”当成一个反问句。他们的潜台词就是读诗没毛用,既不当饭吃,也不当水喝,距离什么出名,发财之类的就更远了。

  而且,这些人总还能随手举出若干似乎让人根本无法反驳的例子来。比如,最近快递小哥雷海为虽然获得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但很多评论都说“读那么多诗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要送快递!”

  比如,你要问学生,读诗有什么用?可能很多人会说要考试。如果不好好读,不好好背,古诗默写的那几分就拿不到。更何况,现在考试还在逐步加大古诗文的考查分量。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确实挺重要,也挺有用。

  但常常是考前猛背,考后立马忘掉。为了考试硬着头皮死记硬背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所以,大脑的功能之后,就会尽快把这不愉快忘掉。

  当你看到夕阳晚霞映照在湖面上,一只鸟从天际掠过。你会在心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妈呀,这晚霞,这鸟真好看,太他妈好看了。”

  当你去戈壁旅行、策马奔腾之时,心里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紫薇!我对你的爱已经满到漫出来了!”

  当你看到一位,你可以脱口而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不会只会说“卧槽,真好看,太特么好看了。”

  当你看到帅哥,你可以脱口而出,“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而不是只会说:“卧槽,好帅啊,真他妈太帅了。”

  这样的段子当然还算好玩,很多人也把这个当成是读诗有用的论据。但细想想,这个所谓的“用”无非也就是装13而已,并不真的有用。

  “读诗到底有什么用?”这事论证起来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一个喝酒的人对一个滴酒不沾的人说喝酒的种种妙处。所以李白说,“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能论证,为了避免太过抽象,我还是举一点例子比较好。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我们就以春花为例来说说。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春眠是香甜的,所以不觉晓。清脆的鸟啼之声,让人从迷迷糊糊的状态慢慢过来。这些都是作者的耳闻,并未亲见。但毕竟鸟啼之声还是真实传来,不管主管上愿不愿意,必然都会进入每个人的耳朵。

  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完全是经验,完全是想象了。当然,凭借经验会知道夜来风雨,花朵一定会飘落。但如果心灵不,一定不会把“夜来风雨”和“花瓣飘落”用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至于花落到底是多少呢?是三瓣五瓣,还是成千上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到花落,到那种惜春之情。闻风雨而惜落花,足见诗灵的。

  这一首和《春晓》一样,也是夜来风雨声,而且是雨疏风骤,雨很稀疏,但可能雨点很大,风也很大。不同点是《春晓》中诗人只是“春眠不觉晓”,而这里词人则是“浓睡不消残酒”,不但“浓睡”,而且直到第二天一早,酒劲儿还没完全醒过来。

  “试问卷帘人”,问的是什么?词中没有直接说,但从卷帘人的回答“海棠依旧”,可以推知女主人是在问“海棠如何”,由此也不难推想女主人昨晚的饮酒夜醉是为赏海棠花,是不忍想见海棠花的凋落。

  这个卷帘人,哪管什么“雨疏风骤”,哪管什么“绿肥红瘦”,只是知道“海棠依旧”。这一个“依旧”,就足以看得到她心理的钝化。难怪女主人要急切地说“知否,知否”了。两个人的对话实在是关公战秦琼,根本说不到一块去。

  女主人虽然是“浓睡不消残酒”,但她的心灵让她足以感受到一夜的“雨疏风骤”,必然是“绿肥红瘦”,是枝叶繁茂,是红花凋零,惜春之情清晰可感,跃然纸上。可与之相比,那个完全没有喝酒,完全处在状态的卷帘人,心灵度就差多了。

  可见,很多时候,能否看得见,能否听得见,不完全取决于有没有一双好眼睛,有没有一副好耳朵。更多要取决于有没有一颗的心。

  我们不看这首名诗的全部,只看前两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即使是看到一片花瓣飘落,也让诗人觉得春天已经为之减色,已经不完满了,更何况是“风飘万点”呢?

  每每读到这句诗,我就会联想到每年春季玉渊潭赏樱花的事情来。总会有新闻报道说,即使有高音喇叭不断提示,但依然会有人为了拍出一张带有落英缤纷效果的照片,用力地去摇动樱花树。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心灵度和“一片花飞减却春”的老杜相比,可真要差不止十万八千里了。

  我想说,诗人都拥有的心灵,自然的风雨就能引起心灵的风雨。多读诗,自然可以让我们钝化的心灵慢慢变得起来。这就是读诗的作用。

  因为心灵,日际交往,能够更关注他人,更体贴他人。换个视角,也为自己营造了更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空间。

  因为心灵,虽然可能感受到别人不曾感受到的欢乐,但也必然会承受更多别人不曾感受到的痛苦。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至于说读诗还是不读诗,想成为一个心理的人,还是一个心灵钝化的人。完全是选择的结果,别人无法过多。

  本文来源于ipfs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